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   
地圖+地圖創意遊戲 (附行旅世界地圖包)
  • 定價650.00元
  • 8 折優惠:HK$520
  • 放入購物車
二樓書籍分類
 
徵婚啟事

徵婚啟事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6377020
陳玉慧
印刻
2009年6月25日
66.00  元
HK$ 56.1  







* 叢書系列:文學叢書
* 規格:平裝 / 208頁 / 13*19 cm / 普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* 出版地:台灣


文學叢書


[ 尚未分類 ]









  【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/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】
  屏風表演班舞台劇《徵婚啟事》原著小說(1993、1998、2002三度搬演,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)
  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《徵婚啟事》(劉若英以此片獲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)

  ★收錄20年紀念版新序<我祝你們幸福>

  「我們見面的那一天,風很大,我目睹一顆流星的殞落。他走近我時,手上抱著摩托車鋼盔,嘴上啣一根菸……」——第五個男人

  「我至今不清楚,自己究竟不喜歡他血色太黑的嘴唇還是無法自拔的憂鬱症。我自己有時候也不快樂,但是他的憂鬱中似乎含有太多的自虐。」——第二十三個男人

  「我試探性地問:會不會和我這種人結婚?沒想到他居然說:同居可不可以?」——第二十八個男人

  「生無悔,死無懼,不需經濟基礎,對離異無挫折感,願先友後婚,非介紹所,無誠勿試。」
  這是一名女性與42位男性徵婚的記錄。

  二十年前,作家陳玉慧在劇場與文字間尋找一種新的形式與觀念,在報上刊載了一則徵婚啟事,邂逅了107位男人和1名女士,開啟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,而演員共通點便是寂寞單身。《徵婚啟事》記錄作者與其中42名男子徵婚的過程,以極具創意的形式呈現最真實的人性與情感。在邊緣與主流之間探索,作者看見了男人的寂寞;而從她的書裡,或許我們也看見自己和整座城市的寂寞。

作者簡介

陳玉慧

  在台北讀中文系,去巴黎學戲劇表演,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,後來留在德國擔任《聯合報》駐歐特派員。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及歷史系碩士。曾獲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、香港浸會大學「紅樓夢獎」決審團獎,及台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出新聞人員獎等。當過演員和編劇,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,如與明華園合作之《戲螞蟻》。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,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,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《南德日報》及《法蘭克福廣訊報》撰稿。被舞蹈家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,文學評論家陳芳明稱以台灣的「世界之窗」,著名德國作家史諦曼(Tilman Spengler)認為是「德國文壇最值得期待的新進作家」。暢銷作品《徵婚啟事》曾改編成舞台劇及電影,轟動一時;而影射台灣百年歷史的長篇《海神家族》已在德國出版,且將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。



新版序
我祝你們幸福/陳玉慧

  二十年了。

  要為這新版《徵婚啟事》寫點東西,倒像是在追憶流水時光,二十年,彈指之間。二十年前,我突發寄想,在報紙啟事欄刊登廣告,開始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。

  無形劇場(Invisible Theatre)是我在巴黎學戲劇的年代相當著迷的一種戲劇呈現,由巴西劇場家波樂(Augusto Boal)所楬櫫的一種劇場形式,波樂一九七○年代在阿根廷實驗演出,給一些沒有機會到劇院看戲的人一場震撼教育。

  表現戲劇的人不一定就站在舞台,參與戲劇的人也不一定坐在台下,戲劇文本也不一定非得要先有劇本台詞不可。甚至沒有導演和燈光。

  可以說,當年我正是與一百多位徵婚者演出一場無形劇,而演員共通的一點便是寂寞單身,《徵婚啟事》是台灣第一場無形劇場。

  而徵婚後二十年,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:那些當年徵婚的人都在做什麼?都到哪裡去了?
  而我又在做什麼?到了那裡去了?

  我去了德國,結婚,定居於南德慕尼黑,過起家居生活,結束流浪生涯,在這之前,我似乎總是像中國武俠小說裡的拜師求藝之人,習於走動,游牧,遷移。這二十年我勤於寫作,我成為作者,坐著。

  我告別劇場,重拾寫新聞報導,我寫了幾本小說,去了數十個國家,訪問了元首或者菁英,去了戰爭現場,做了不少專題,見了無數的人,看過無數的事。

  唯一沒做的是生育孩子。

  我生了場病,或許是心病。陷入那折磨人的苦痛,我曾經痛不欲生,成天和m到各地尋求名醫,他們沒醫好我,他們中有人告訴我::你沒有病,你應該去跳舞。還有人告訴m:她是花朵的話,你便是花架,你這麼溺愛此人,你使她生病。

  我們在東德小鎮上找一家怪醫生診所,我們開車去丹麥邊境拜訪一名骨科醫生,我們坐在柏林一位名醫辦公桌前聽他慢條斯理說話。

  我們從一棟房子搬到另外一棟。從城市搬到湖邊,又從湖邊搬回城市。我以為是房子的問題,殊不知那是心裡的問題。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,我無法滿意,就算到了天堂也不會滿意,我不但對自己,也對他人,對生活,總希冀著一種改善之感,我無法忍受不完整。

  我從意識流走回敘事。我從散文走向小說。我從喃喃自語走到具體篇章。
  有一天,我不再病了。
  先是慢跑,再是北方走路(Nordic Walking),然後是瑜珈和皮拉提斯(Pilates),最後是氣功和靜坐。

  我遇見許多老師,有的教我一招半式,有的教我人生大道理,大部分的來了又走了。他們其實讓我明白,我只能是自己的老師。我擁有的本性應該與佛佗一樣,所以,如佛所昭示,如果我還在街上遇見佛佗,我應當場殺死他。

  這二十年,我離開人群又回到人群,離開劇場又回到劇場。
  離開虛無,回到圓融。
  我本來不喜歡溫柔,又逐漸學會溫柔。

  這二十年使我明白:生活果真便是戲劇,小說便是虛構的人生,人生何嘗不是?你想像你的人生如何?你的人生便如何。歡樂也好,痛苦也罷,一切因幻念而生,也因幻滅而滅。

  我已不是過去那個陳玉慧了。

  這二十年來,徵婚這件事也發生了很多變化。徵婚,這個人類古老行為,已從報紙徵婚欄,轉向網路。而在e時代,社會觀念價值更動,隱私權肖像權的概念也與時俱新,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新聞事件不斷發生,相對之下,《徵婚啟事》便顯得單純無奇。

  必須說的是,我的無形劇場之書,本來應有五本,當年,我有五個與社會儀式或行為習習相關的創作概念。徵婚只是第一個,但在徵婚之後,我敏感和隱居的個性使我很快地從這個創作題材撤退了下來。

  所以,徵婚一書成為我的創作生涯中最獨特的一本書。也成為我的遺忘書。
  我喜歡這本書,亦不喜這書。

  還記得嗎?《徵婚啟事》被屏風表演班改編成舞台劇多麼賣座?還記得嗎?被陳國富改編成電影又在影展得了多少獎?事隔二十年,此書不斷再版,早已是暢銷書。

  如今,華人社會以徵婚為題的戲劇或電影有好幾個,《徵婚啟事》一本小書的影響力之大,令我驚訝。必須說,人人都可以徵婚,人人也可以借徵婚為題,但是,《徵婚啟事》做為原創故事,這是第一本。

  二十年之後,在徵婚一事逐漸在現代社會上消失的此時,讀者究竟從這本書裡看到了什麼?

  我自己又看到什麼?說來有趣,我看到婚姻制度的矛盾,我還看到當年台灣社會裡的偽善,以及許多邊緣性人物求生存的悲哀。
而人生正因有了悲哀,所以當幸福來臨時,就更值得珍惜。

  我在這裡祝福所有當年的徵婚者。
  我祝你們幸福。
  我祝所有仍然想徵婚的人幸福。
  ——二○○九年六月十五日




其 他 著 作